赞比西河畔猎狗王朝的背后
2015年年底,通过参与一次反盗猎志愿者项目,终于有幸第一次来到了魂牵梦绕的非洲大陆。在津巴布韦Mana Pools国家公园里度过将近三个月时光是非常令人难忘的经历,之前也写过一些跟此行有关的推送:野外还有多少非洲象(Loxodonta africana)?、红外触发相机中Mana Pools公园的象(内有关于该公园的简介)、沉痛悼念齐亚雷里(Chiarelli)父子和世界老虎日,鸦雀也来说两句。看到最近一部热播纪录片里那些熟悉的场景,把思绪又带回到了美丽的赞比西河畔。
《王朝》的背后
1957年,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简称BBC)在英国布里斯托成立了BBC博物部(BBC Natural History Unit,简称BBC NHU),这是世界上最早建立专注于自然博物类题材影视节目制作和传播的独立机构。长久以来,BBC NHU的纪录片几乎已经成了一种品质的保证。在过去的61年里,该机构已有多部作品入围并最终荣获包括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艾美奖新闻与纪录片奖等国际殊荣。此次由BBC NHU和腾讯视频等机构联合推出的《王朝》(Dynasty)便是呈现给全球观众的最新力作。
本周一(12月3日)更新的第四集主角是非洲猎狗(Lycaon pictus,African Hunting Dog),这是非洲13种犬科动物里体型最大者:成年雄性头体长88.0~ 138.5 cm(雌性93~ 141 cm),尾长32~ 42 cm(雌性31~ 37 cm),雄性体重18~ 34.5 kg,雌性19~ 26.5 kg。生活在非洲南部的种群体型要稍大于非洲东北部的种群,毛色则相对浅淡些。非洲猎狗应该算是毛色最为“花哨”的野生哺乳动物,在背部、两侧和四肢上有着明显的黑色、黄褐色或白色不规则斑点或色块,并且每一只都有着独特的身体图案,可借此进行个体识别。因其毛色,也有人将它们的英文名称作Painted Dog/Hungting Dog(在《王朝》中则被称为Painted Wolf)。
非洲猎狗的毛色非常多变,总体而言非洲东北部的个体黑色较多、白色和黄色的斑块较小,南部非洲的个体则较为“花哨”,引自Kingdon & Hoffmann 2013
非洲猎狗的分布曾经遍及除刚果盆地和西非热带雨林区之外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化石证据表明它们在距今2~ 3百万年前就已生活于此,而更新世中晚期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之外的区域也有发现该属物种的化石(如以色列)。现如今,该种已经从过去的大多数分布区内消失:北非阿尔及利亚南部可能还有残余种群(但缺乏确实证据),西非则仅存于塞内加尔、尼日尔、贝宁和布基纳法索,非洲中部仅见于中非共和国北部和乍得,非洲东北部仅在埃塞俄比亚部分地区和南苏丹还存一定数量。目前,只在南部非洲和东非部分地区仍保有较多的猎狗,这可能也是它们种群延续的最后希望。据估计现在野外仅剩6600只,其中成年个体可能才1409只。IUCN红色名录中已将该种的受胁状况评估作濒危(endangered,EN),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可都从濒危降级成易危(vulnerable,VU)了啊。
非洲猎狗的历史分布区,图中从上到下标记出的国家依次是肯尼亚、坦桑尼亚、赞比亚、津巴布韦、博茨瓦纳和南非,引自Creel et al. 1998
历史数据和今天的研究都表明非洲猎狗种群密度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如今即便在受到良好保护的国家公园内都很难见到该种,也使得它成了非洲大陆最罕见的大型食肉动物之一。去过好几次非洲观赏野生动物,但从来都没见过非洲猎狗的游客大有人在。万幸的是在津巴布韦Mana Pools国家公园中就生活着几群,《王朝》第四集也正是于此地拍摄完成。当时只是听说有BBC团队在跟拍非洲猎狗,没承想自己竟有幸亲眼见过了BBC纪录片中的主角。
非洲猎狗的现今分布区,可见已是非常严重的破碎化了,引自McNutt & Woodroffe 2013
营地附近发现的非洲猎狗群,它们的行动总是在“群主”的带领下显得井井有条(手机拍摄的画质本来就一般,再被微信这一压缩,大家凑合着看吧...)
美丽的赞比西河谷,非洲猎狗的家,©冯海泳
成功猎手的骄傲与哀伤
清晨聚集在一起休息的非洲猎狗群,拍摄于Mana Pools,©冯海泳
由于种群数量和分布区上的惊人衰退,非洲猎狗早就引起了科学家和管理部门的注意。但在公众层面,该种似乎无论认知度还是所受关注都比较尴尬。2016年发表的一项研究,对325名游客到津巴布韦西部观赏野生动物的游客进行了访谈。结果发现尽管有80.3%的受访者能够正确识别或描述非洲猎狗(长得实在太有特点了),虽说有54.4%的受访者表示喜欢该种,但仅有不超过4%的人将其列为了旅行中希望看到的野生动物。不过,好在三位明确表示就想看非洲猎狗的游客当中,有两位果真如愿以偿了。
但如果人们稍微再多了解一些的话,就会发现非洲猎狗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非凡动物。跟同一片大陆上那些更为人熟知的食肉类相比,它堪称高效的猎手,在坦桑尼亚著名的塞伦盖蒂(Serengeti)国家公园所做的研究显示,它们在当地的捕猎成功率能达到44%。并且能够集群狩猎的非洲猎狗,成功率跟群体大小也密切相关,群体中拥有3只成年猎狗的成功率为42%,但若有20只成年个体成功率可上升至67%!对于某些非常成功的非洲猎狗群来说,可以打个比方,它们能较为规律地在一天当中享用早饭和晚饭两顿大餐。这比狮(Panthera leo,15%~ 38%)或豹(P. pardus,13.6%~ 38.1%)可强多了。
赞比西河边滩地里的水羚(Kobus ellipsiprymnus,深色个体较大的,有角的为雄性)和黑斑羚(Aepyceros melampus,背景里黄色较小的,雌性无角),非洲猎狗可以捕获体重50~ 200 kg的猎物,但在Mana Pools国家公园,体重23.2~ 64.4 kg的黑斑羚是它们的最爱
除了高效猎手之外,非洲猎狗还是种高度社会化的动物,它们的群体由一对参与繁殖的夫妇为核心,加上其他成年个体作帮手,共同捕猎、保卫领域和抚育头领夫妇的后代。雌猎狗是犬科世界里的英雄妈妈,平均每胎能产下10只幼崽(最高记录是21只!)。小家伙们在最初的三个月都藏在降生的地洞中,妈妈的乳汁和叔叔阿姨们带回的肉是它们健康长大不可或缺的营养来源。幼年的非洲猎狗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可以直接向群体中任何成年个体讨要食物。也如片中所展现的那样,斑鬣狗(Crocuta crocuta)和狮都是第一年幼崽的可怕天敌,将近一半的幼崽活不到第二年。无论幼年还是成年个体,都有赖于从猎狗群中获得的保护和食物存活。
根据数量判断应该是泰特(Tait)带领的猎狗群(黑耳尖的群数量应该更大),它们和斑鬣狗好像就是不共戴天的仇敌,见到落单的就围上去群殴,这只斑鬣狗压低身子坐在地上,疲于应付不断发出哀嚎,但最后还算全身而退了
非洲猎狗的家域(home-range)很大,平均达到606平方公里,在猎物相对较少的卡拉哈里地区更是可超过2000平方公里。除了幼崽不能离开地洞的繁殖期,其余时间整个群体都在自己的家域中游荡。要想跟上移动中的猎狗群绝非易事,好在如今的人们能得到科技手段的帮助。由于群体总是跟随头领夫妇活动,所以只要能追踪到领头的,就可跟上整个群。片中的两位女主角都没有佩戴无线电项圈,看来应该是它们的配偶承担了这项光荣任务。
左边的一只戴有无线电项圈,注意背上突出的天线,应该是泰特的配偶,看到它们最后不离不弃一起丧生狮口那段,真挺让人感动的,©冯海泳
非洲猎狗主要的捕猎对象是中小型的羚羊,很少对家畜下手,更是没有主动攻击人的记录。不像总让人多少会感到害怕的狮、豹和斑鬣狗,猎狗对人表现得蛮友好的,即使徒步接近它们也不会有太大心理负担。而且它们的行动总是显得特别的有纪律,呆在一起的时候彼此之间的关系也总是亲密。看着它们慵懒躺在一起打发时光的样子,会让人忘了这是种站在非洲大陆食物链上层的动物,而有些像谁家跑出来的一群色彩斑斓的大狗。
一位白人大姐就这样趴地上拍猎狗群,这才应该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样子吧,©冯海泳
虽说非洲猎狗对人没什么威胁,也没有什么直接的冲突。然而,人对于它们却恰恰相反是不折不扣的杀手。首先,它们需要很大的家域,而在人口不断增多的当下,生存空间在被日渐挤压。其次,猎狗会主动回避狮或斑鬣狗这样的竞争者;而现在国家公园这样的保护地中由于有着相对高的猎物密度,正好吸引了狮或斑鬣狗,迫使猎狗不得不到危机重重的保护地之外活动。最后,人类直接或间接的杀害;2015年11月中旬就在Mana Pools发生了毒杀象的案件,除了7头中毒死亡的象而外,还发现了9只猎狗的尸体。集群活动的猎狗一旦遇上这样的恶性事件,往往就意味着整个群体的团灭。无独有偶,在亚洲生活的豺(Cuon alpinus)跟非洲猎狗的习性有着不少相似之处,它们也在经历类似的种群数量锐减和分布区的大幅退缩。
出猎前的猎狗群,都在泥潭里先把全身弄湿,应该是种降温的方式,©冯海泳
拜托,“杂色狼”实在太难听了
《王朝》第四集中把非洲猎狗作为主角,是难得的提升该种关注度的机会。但是据说为跟片中英文原文的Painted Wolf相对应,而将其中文名译成了“杂色狼”实在是让人不敢苟同。去Mana Pools探过班的瘦驼老师写了推送讲了其中缘由,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杂色狼,一个想改名转运的实力派路人甲。
从非洲猎狗在犬科中的演化地位来看,它应属于似狼的一大类,但跟真正意义上的犬属(Canis)关系却并不近。而习惯上,我们把犬属的成员才称作各种狼或胡狼,如狼(C. lupus)、郊狼(C. latrans)或黑背胡狼(C. mesomelas)等。译作“杂色狼”,有可能造成非洲猎狗是种犬属动物的误解,此其一。而从形态结构、社群行为、叫声和亲缘关系上看,非洲猎狗跟犬属之间都存在明显的区别。
似狼的犬科动物系统发育关系,引自Wang et al. 2004
其次,当painted被用作物种俗名时,其翻译已有一些先例可循。例如在鸟类当中,painted多被译作“彩”。
引自http://www.cnbird.org.cn/world/result.asp?txt=painted&s=Search
目前,关于哺乳动物中文名可供参考的工具书或资料实在有限。2001年,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汪松先生等编著的《世界哺乳动物名典》应算是较权威的参考。在书中作者们提出了如下一些原则:
1. 尽可能沿用现成的中名,不作无谓的“订正”,以免形成更多的异名。
2.没有现成中文名者,按下列原则订出中名:
·如有俗称而无明显不当的,则予以沿用;
·根据该分类单元的特征取相应的中名;
·根据学名含义取相应的中名;等等
在《世界哺乳动物名典》中采用的是猎狗作为Lycaon pictus的中文名,为避免混淆,本文加上了非洲这个前缀而成非洲猎狗。而且倡导使用Painted Wolf是针对的英文世界,并不必然直接地需要去影响到中文名。要让中文世界里的大众更多了解非洲猎狗,恐怕需要的是更多地宣传普及,而非毕其功于改一名吧?
最后,推出一个新名称还必须考虑整体的语言环境和约定俗成的使用习惯。“杂”、“色”、“狼”三个字,尤其后两个字联系在一起,似乎不管怎么排列组合都会有异样的感觉。即便是为了跟国际接轨和从跟紧学名的角度出发,译作“彩狼”也要比“杂色狼”更好些吧?非洲猎狗虽说确有可能与鬣狗相混淆,但完整使用非洲+猎狗的话,倒也不容易产生误解。
综上所述,要么沿用“非洲猎狗”,要么用“彩狼”,也许是比简单粗暴“杂色狼”更好的选择。
前面说过,非洲猎狗可以根据毛色识别到个体。但看了好几遍片子,自己也没有get到区分泰特和它女儿的要点所在。还是对它们了解得太少了。而借用爵爷在最后说的话,这非洲大陆最为成功的猎手之一,无疑值得在我们心中,在未来,拥有属于它的一席之地。
这只是一群当中最早站起来动身走的猎狗,也许她就是传说中的“泰特”?©冯海泳
致谢:在津巴布韦期间承蒙中津野生动物基金会宋黎女士、Francesco Marconati先生等人的帮助和照顾,队友@一支冰镐、@枯云邀月、@碎叫、胡教练 & 神姐一起度过了难忘时光,冯海泳先生授权使用他所拍摄的精美照片,黄瀚晨同学惠赠相关文献,特此鸣谢!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作品,保留所有权利。所附插图或照片若无特别说明都系作者本人拍摄,其余则均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持有。
参考资料
屈强. 2012. BBC博物部科学传播研究. 保定: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汪松,等. 2001. 世界哺乳动物名典.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Attenborough, D. 2016. Life on Air. BBC Books, Ebury Publishing, UK.
Creel, S. et al. 1998. Six ecological factors that may limit African wild dogs, Lycaon pictus. Animal Conservation, 1 (1): 1-9.
Estes, R D. 2012. The Behaviour Guide to African Mammals: Including Hoofed Mammals, Carnivores, Primat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S.
Girman, D J. 2013. Genus Lycaon; pp 50–51 in Kingdon, J. & Hoffmann, M. (eds) 2013. Mammals of Africa: Volume V: Carnivores, Pangolins, Equids and Rhinoceroses. Bloomsbury Publishing, London.
McNutt, J W & Woodroffe, R. 2013. African Wild Dog Lycaon pictus; pp 51–59 in Kingdon, J. & Hoffmann, M. (eds) 2013. Mammals of Africa: Volume V: Carnivores, Pangolins, Equids and Rhinoceroses. Bloomsbury Publishing, London, UK.
van der Meer, E. et al. 2016. Large carnivores as tourism flagship species for the Zimbabwe component of the Kavango Zambezi Transfrontier Conservation Area. African Journal of Wildlife Research, 46 (2): 121–134.
Wang, X M. et al. 2004. Evolutionary history, molecular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ary ecology of Canidae. pp 39-54 in MacDonald D W. & Sillero-Zubiri, C. (eds) 2004. The Biology and Conservation of Wild Canid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UK.
Woodroffe, R. & Sillero-Zubiri, C. 2012. Lycaon pict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2: e.T12436A16711116. (Downloaded on 03 December 2018.)
http://dx.doi.org/10.2305/IUCN.UK.2012.RLTS.T12436A16711116.en.
欢迎关注鸦雀有生,这里有关于鸟兽、自然、保育、图书等方面的独到见解